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科技 > 新知 >

有什么样的青年,就有什么样的互联网

2018-04-21 20:5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五元源码铺
  次点击

一个怎样的群体,其规模能在十几年间增长上千倍?今年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给出了答案——中国网民。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49亿。而1997年第一次发布此项报告时,这个数字还只有26万。

  又是怎样的群体主导着网络空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6亿多中国网民中,10~39岁年龄段的占78.1%,其中,20~29岁青年为最大群体,占比达31.5%。

  “网络成就了中国的青年,青年成就了中国的互联网。”在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今年召开的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央网信办主任鲁炜曾这样说。

  的确,互联网给了青年一个更大的世界,青年的一言一行,也决定着这个世界会被涂上什么颜色。

  互联网洪流滚滚向前,也不免泥沙俱下

  15年前的一个晚上,刚上初二的王红(化名)第一次溜去校外上网。那时,QQ刚刚兴起,所谓的上网,不过是跟一群天南海北的网友聊天。

  当时的王红不会想到,15年后,互联网会发展到几乎能替她“包办一切”的程度:打车、购物、叫外卖、看电影……如今的互联网,已深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一项来自零点公司的调研报告显示,九成以上大学生和白领群体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为互联网,并且互联网日均使用时长超过6小时。

  然而,互联网洪流滚滚向前,也不免泥沙俱下。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1993年,《纽约客》刊登了一幅漫画,它的标题形象地道出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身份是公开的、真实的,但在互联网世界里,人们却可以戴上“面具”,轻松地做另一个甚至另几个自己。

  这张面具带来的弊端是,有些人以为自己可以在网上恣意妄为。

  去年11月,四川泸州一名19岁少年在微博上直播自杀经过,网上人群迅速聚集。在这场被围观的自杀中,一些人劝慰、呼救,但也有人嘲笑、不屑,甚至在他的微博下回复过激且不负责任的言论。

  这种不负责任还体现在网络骂战、人肉搜索中。

  比如,今年5月被热议的“成都被打女司机”,其身份证、生活照等个人信息被网友公开,大量未经证实的车辆违章信息和开房记录也被公开在网上。这种情况让很多人感到不安。毕竟,没有人敢保证下一个被人肉搜索者不会是自己。

  “有些网民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别人评头论足甚至肆意谩骂,发泄自己的愤怒,根本不考虑网络那头的人在承受着什么。”网民“安安安安安小晚”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也因此,虽然互联网成为青年获取资讯的首选渠道,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感慨,网上乱七八糟的东西是他们不愿看到的。

  零点公司提供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网民目前在上网时最讨厌的网络有害信息和侵权行为包括:“网络恶意弹出窗口”(57.7%)、“网络淫秽色情信息”(48.1%)、“网络虚假广告”(45.2%)、“网络个人信息泄露”(38.6%)、“网络犯罪”(33.3%)、“网络虚假信息/新闻”(25.7%)、“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违法活动”(17.9%)及“部分网络大V造谣传谣”(13.8%)。

  互联网应是传递正能量的理想工具

  事实上,互联网也在成为传递正能量的理想工具。

  福建农林大学大三学生曾玺凡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今年3月,曾玺凡的父亲因脑干出血住进医院,靠注射白蛋白和使用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每天的医疗费高达7000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来讲,显然是无法承受之重。

  转机来自互联网。得知曾玺凡的情况后,他的老师、同学在微信朋友圈发起募捐,福建高校传媒联盟的微信公号也连续多天为曾玺凡推送募捐信息。短短一周,善款已超过30万元,解了曾家人的燃眉之急。

  还有很多人,成为网上正能量的内容创造者。

  例如,《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这个短片今年年初在网上走红,引来网民点赞。短片的“火”,也带“红”了制作方“复兴路上工作室”。

  从2013年这个工作室推出动画短片《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到前不久连续推出的“跟着大大走”之博鳌篇、万隆篇、巴基斯坦篇、俄罗斯篇、上合金砖峰会篇,每个视频在推出当天都会引发网民围观、点赞。

  收获这些成功并不容易。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只有五六个人,每次做片子,通宵熬夜是家常便饭。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3 - 2017 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