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中原2600多公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隅,有一个被称为“距河南老家最近的地方”。这里,便是哈密。
“向亿万河南父老乡亲问好!”在从哈密机场到市区的必经之路上,一块巨大的宣传牌会让所有经过此处的路人注目。从2010年开始,河南开始对口支援哈密市和兵团十三师,7年多来,无论是产业、教育、医疗、人才、文化、慈善……一个个对口支援的项目凝结成了两地百姓心中浓浓的豫哈之情。2016年12月,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开始陆续进疆援建,其中,计划内援疆干部人才223名,目前柔性援疆人员累计达到1329名。本月5日至12日,本报记者随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援疆工作采访团前往哈密进行集中采访,再次见证了凝结在天山脚下、大漠戈壁上的这段豫哈情。
马启敏
安阳一名妇产科医生
距哈密市区约150公里,有一个地方叫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这里属于偏远的高寒五类地区,夏天睡觉需要盖被子,冬季白天气温零下20摄氏度。
就在这样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却有一朵“马兰花”在当地民众的口碑中绽放着,这朵当地民众口中的“马兰花”名叫马启敏,是从安阳前来援疆的一名妇产科医生。三年两次援疆,她用精湛的医术,呵护着牧区女性的健康,给这片土地带来“生”的希望。
2015年,马启敏第一次来到巴里坤县援疆,面对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她给这里的患者许下了一个承诺:要在巴里坤把妇科微创手术发展起来,让当地的患者少受痛苦。但当年,直到马启敏援疆期满离开时,微创手术所用的设备也一直没有到位。临行前,巴里坤县的领导问她,回头我们把机器买来了,你还来不来?
“来,我一定来!”
正是这句约定,2017年2月,马启敏又成为了第九批援疆干部和技术人才的一员,还是巴里坤,但这次她还担起了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职务。
巴里坤虽然只是一个县,但总面积却有38个郑州市区的大小。为了方便偏远地区的患者,马启敏特意建立了“马大夫在线”微信群。
2017年3月22日,一位34岁的哈萨克族孕妇曼妮扎凌晨4点多在微信上呼叫马启敏,因为妊娠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情况十分危险。了解到这一情况,马启敏立刻起床,冒着大雪赶到医院,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最终,不仅母子平安,7个瘤子也同时从曼妮扎肚中取出。而在此前,巴里坤县从未做过这样难度的手术。
后来,为了感谢马大夫的救命之恩,曼妮扎让儿子认马启敏做干妈,还给儿子起了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叫“河南别克”(注:“别客”当地方言,一般指受人尊敬的、权威的,用于姓名,一种昵称)。
段廷兆夫妇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在位于哈密市委党校的河南援疆干部公寓里,总能看见一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同样在这里,提起“涵涵”这个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涵涵,今天学了哪首唐诗,给阿姨念一下好不好?”“涵涵,中午来叔叔家吃饭吧?红烧肉!”……这个名叫涵涵的小女孩,可是河南所有援疆人眼中的红人,被大家称为此次援疆中年龄最小的“援疆干部”。
涵涵的父亲叫段廷兆,母亲叫闫丽君,二人同为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一位是物理老师,一位是英语老师。但在2017年2月17日,他们带着当时只有3岁的女儿涵涵一起来到了哈密。
说起这次援疆的初衷,段廷兆说,他的父亲是个军人,老爷子一直有个支援边疆的梦想,而自己受此影响,在成为一名教师后,也有了支教的心愿。但因为涵涵年纪小,妻子又是家中的独生女,在面临援疆的机会时很是犹豫。“没想到妻子得知了我的想法后,她主动提议我们全家一起去援疆,我当时既惊讶又感动!”段廷兆说。
前往哈密之前,气候和语言是夫妻俩最担心的问题,“来之前想过很多,孩子受不了干燥怎么办?和同学们的沟通不畅通了怎么办?但援疆指挥部已经把我们的衣食住行、孩子上学等问题安排得十分妥当,免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闫丽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