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为老百姓所关切,也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今年省两会期间,河南省政协委员纷纷就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中医药民间“绝活”“偏方”保护等问题建言献策,助力健康中原建设。
公立医院完全改由财政供养
河南省政协委员王湛明认为,我国医疗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
王湛明建议,河南省政府向中央申请河南区公立医院完全改由财政供养的改革试点,减少现有医疗体制弊端带来的不良影响。所有公立医院改为收支两条线。收入除用于医院必须的建设外,剩余部分上缴财政。医院所有正式员工工资待遇由财政统一承担;医院所有收入首先保证医院用药、医疗器械、设施设备等必须的开支外,再上缴财政;医院对职工教育,重点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政治待遇、科技创新上按一定比例规定给有特殊贡献者以适当奖励。
统筹布局我省人工智能+医疗
河南省制定了“健康中原2030”规划,在医疗人才培养、基层卫生建设、中医药事业发展等多方面持续加大投入。民革界别的省政协委员认为,虽然河南省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面临医疗资源结构性不足,分级诊疗尚未落到实处,医疗、医保、医药尚未整合,三医联动联而未动,医保监管方式粗放等问题。
委员们建议,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建立覆盖全省的人工智能调度系统。出台引导政策,引入智能医疗方面的领跑企业,制定地方性行业标准,有效整合现有涉医系统;重新考虑涉医补贴拨付手段、医保费用结算方式,制定合理的薪酬机制,消除利益分配在转诊过程中的影响;拓宽药品零售渠道,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药品流通体系。引入新的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药品、医疗器械流通、零售渠道;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建立以预防为中心的健康管理体系;引入可穿戴智能监测设备,为参保居民提供家庭医生服务。
加强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
自2013年国家明确鼓励发展医疗联合体建设以来,医联体开始蓬勃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06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医联体试点,占地级以上城市总数的60%以上。
农工党界别的省政协委员调研发现,目前医联体建设松散型的比较多,紧密型的少,医保支付方式和支付机制的杠杆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医联体内的病人健康档案信息没有联通、临床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不能互认,没能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设计初衷。医联体建设存在人员调不动、信息联不通、病人下不去、基层接不住的问题,松散型的医联体建设容易流于形式。
委员们建议,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即医联体内人财物统一管理,医保支付方式和支付机制贯通,信息化系统无障碍联通,有完善的系统保障机制;建立医联体整体打包付费机制,鼓励医联体内统一管理,发挥集约优势,在医联体内建立完善可内部调节的支付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担机制;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引导大医院医生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中心服务;构建政府主导的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发挥远程医疗作用,设立分级诊疗的电子“守门人”。
中医药民间“绝活”“偏方”亟待拯救
“近年来,我省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发展战略并付诸实践,中医教育、临床、科研、产业发展等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对民间中医及其医疗技术的整理挖掘有些弱化。” 河南省政协委员王胜昔说。
民间中医对中医药有大量实践,有很多有效的技术手段,是目前基层、农村主要的中医医疗力量。但长期以来,由于运行机制的原因,他们的地位得不到重视,技术手段没有得到整理挖掘,断层现象突出。“民间一些优秀的传统中医药 绝活 偏方 虽然有效,但是在治疗时不能纳入 新农合 和医疗保险报销体系,影响了民间中医从业的长效性。”王胜昔说,对于民间中医应该给予重视,特别是对于有效技术和偏方要给予必要的整理和保护。
他建议,河南省出台民间中医管理办法,按照最新的中医执业规范,对这些中医进行职业能力认证;摸清我省民间中医发展现状;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或联合开发研究,推动民间献方、献技术;利用各种平台和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民间中医与高校、科研院所或相应中医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以方便为有真才实学的民间中医就近配备学术继承人,也为他们进入大医院进修或者到当地中医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提供机会;搭建民间中医与中药材研发、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沟通桥梁,加快挖掘、转化民间中医“绝活”“偏方”的步伐。